教育部推動「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大學校院培育具備物聯網專業技術人才,課程強調以「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技術解決產業及社會實際問題。第一期計畫成果今天(2號)在教育部展現,令人眼睛一亮,學生們也對「問題導向學習」模式的上課方式,感受到學習對解決問題的助益。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表示,臺灣在亞洲矽谷等眾多計畫上,思考如何在工業4.0、物聯網…上培養人才,並培養解決現在、未來問題的能量,不僅在大學端推動PBL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模式,108課綱更向下延伸到中小學,培育下一代好奇心、素養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次成果發表,現場以食、衣、住(環境)、行、城市等面向呈現。國立宜蘭大學教授陳懷恩說,學校針對在地農村普遍面臨勞力不足的問題,在老師引導下,資工系學生發想,針對採摘不同的水果、作物利用3D列印出採齋的爪具,安裝在機械手臂上,嘗試解決小農食物採收的問題。宜蘭大學資工系學生劉家宏及程啟佑就表示,實際查訪農場後,才發現採收困難的癥結所在,這對我們設計爪具有很大的幫助,也感受到所學可幫助解決問題、幫助人。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共同開設應用專題,從海洋保育的角度,引領學生設計無人監控的縮尺海漂垃圾打撈船,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系學生陳姿吟認為,有些問題必須是實際操作後才出現的,所以在設計的過程,滾動式修正很重要!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則研發出低功耗、小巧如智慧積木、可長期穿戴的TriAnswer晶片模組,提供心電訊號、腦電訊號、肌電訊號人體生理訊號,提升居家健康照護品質,資料也可提供診療參考,博士生林於縉分享,課程讓學生動手完成、解決課本上沒有的問題,相當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