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5月2日)以「學習,從解決問題開始」為主軸,舉辦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成果發表會,邀請國立宜蘭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等校參與本計畫之師生代表,以食、衣、住(環境)、行、城市等貼近生活的五大面向展示實作作品,分享教與學的收穫與心得,具體呈現問題導向式學習的教學成果。
五大亮點 涵蓋食衣住行
教育部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大學校院培育具備物聯網專業技術,強調以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BL),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技術解決產業及社會實際問題。
本次成果發表會現場以食、衣、住(環境)、行、城市等面向呈現。國立宜蘭大學針對在地農村普遍面臨勞力不足的問題,在教授引導下,資工系學生發想利用3D列印爪具安裝在機械手臂上,嘗試解決小農食物採收的問題;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則研發出低功耗、小巧如智慧積木、可長期穿戴的TriAnswer晶片模組,提供心電訊號、腦電訊號、肌電訊號人體生理訊號,提升居家健康照護品質,資料也可提供診療參考;另針對近年全球熱議的海洋塑料污染問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共同開設應用專題,從海洋保育的角度,引領學生設計無人監控的縮尺海漂垃圾打撈船;在行的方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利用跨領域知識,導入業界資源,開發適用於自駕車的影像與環景光達處理器,有效改善因天候而產生訊號不穩定的問題,提高行車安全;除此,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規劃學生及臺南市政府公務員的共學課程,透過學術及實務的討論交流,提出8個市政數位治理解決方案,其中展出的復康巴士自動排班系統有效縮短排班時間至10-15分鐘,提升了13%的載客率,共乘率更高達98%。
學習 從解決問題開始
教育部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因應智慧聯網(IOT)前瞻發展與創新應用趨勢,引導我國大學校院電資通領域強化學生物聯網技術扎根,並以PBL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未來獨立思考能力與自我學習能力。
老師從單向授業者轉化為引導學生思考的角色,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培養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習的重點是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學習建構知識的過程,而非僅僅獲取知識。現場展示之5項亮點成果都是由老師帶領學生,從實際的生活、產業問題或環境議題,結合企業資源與平臺,透過跨領域的教學討論,找出解決方案,讓學生學到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術與技術。
國立宜蘭大學資工系學生劉家宏及程啟佑表示,實際查訪農場後,才發現採收困難的癥結所在,這對我們設計爪具有很大的幫助;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系陳姿吟同學則認為,有些問題必須是實際操作後才出現的,所以在設計的過程,滾動式修正很重要!而來自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的林於縉同學分享,課程讓學生動手完成、解決課本上沒有的問題,相當有成就感。具體點出PBL教學方式有別於傳統單向授課模式,讓學習動機更強烈,帶給學生更多的成長。
PBL創新教學模式比起一般講授式教學,老師其實需要更多的心力來規劃課程模組與內容。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張敬源教授強調,這是教學新趨勢,理論需要跟真實社會結合;協助臺南市政府開辦培訓班的國立成功大學解巽評教授更是有感,為了將學術與實務結合,班上學員有三分之一是公務員,歷時8個月才提出復康巴士等多項市政數位解決方案,理論落實在公眾實務,創造學校師生、市府員工多贏的效益。
智慧聯網產學鏈結 產官學攜手打造專業人才
配合5+2產業創新發展,教育部自106年起推動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為培育具備垂直整合系統應用能力之新世代ICT智慧電子跨領域產業人才,本計畫搭配多場國內外智慧聯網系統研討會與技術論壇、學生專題競賽、主題式產業實習計畫等,以組成跨領域或跨組織教學研究團隊、引進業界資源與平臺,包含台積電、翔安生醫、碩達光電、光寶科技、瑞昱半導體、台灣瑞薩電子、銓鼎科技等30家,開設具PBL精神的課程。希望藉由本計畫的推展,導入業界的資源,建立產學鏈結的平臺,並期許未來,還有更多的產業、企業、大學校院踴躍參與,讓產官學攜手打造智慧聯網跨域人才,相信未來各校的教學成果更加斐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