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昨天是四一○教改廿五周年,家長團體批評當年政策雖對教育現場多元有幫助,但部分問題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才培育走錯方向,一○六學年度約六名大學生中就有一名退學或休學,且至今青年低薪、學歷貶值等都是問題。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四一○教改當年是各界關心台灣教育發展,希望朝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向,這些年來也看到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但因近年少子女化,相當多青年有機會進大學,卻也因普及入學,有四分之一大學生發現並不喜歡所選科系。
潘文忠強調,教育部已調整學位授予法,讓大學生有更多跨域學習機會,也在高教深耕計畫中,提供經濟扶助措施,使經濟困難的學生放心學習。
國教行動聯盟舉行教改廿五周年檢討記者會,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說,教育部統計,一○六學年度大學休退學人數高達約十四萬人,占全部大學生人數一成五。相較八十三學年度的百分之四點七,成長超過兩倍。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說,教改後廣設高中大學,高中職畢業生幾乎人人可上大學,多因志趣不合休退學。許多學力明顯落後學生,到大學讀不下去,或原本就對自身興趣不清楚,讀了之後才知道和想像有落差,中途放棄。技職校院比一般大學嚴重,私立比公立嚴重。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則說,部分學生因打工選擇休學甚至退學,私立學校更明顯。此外,許多學校因少子化招生有缺額,轉學考容易,學生流動高,退學人數也增加。
王立昇說,教改大遊行後推動多項教育措施,包含廣設高中大學、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十二年國教等,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不斷重演。呼籲進行大考改革,如增加學測鑑別度、繁星名額不得占用考試分發,考試入學名額要百分之五十以上等。
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表示,教改以來,幾年就會換一批學者專家以新一代學生當白老鼠,幾乎每次改革都弄得民怨載道,學生競爭力卻每下愈況。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推行過程曲折詭譎,充滿政治考量,新課綱即將推行,教科書到現在還未搞定。
{{ $t('FEZ013') }}
{{ $t('FEZ003') }}2019-04-11
{{ $t('FEZ014') }}2019-06-11|
{{ $t('FEZ005')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