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學校善用創意促進校內空間活化之再生使用,帶動社區資源活用,並檢視自身校園與社區歷史,挖掘學校特色與文化資源,以有效保存在地集體記憶,建立具有在地特色與歷史深度的校園環境與特色課程,教育部國教署特別於今(12)日假臺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辦理「中小學校園空間活化再生大獎」頒獎。教育部范巽綠政務次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吳思瑤委員、國教署長彭富源,以及任內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的前國教署長邱乾國參事都出席頒獎典禮,肯定並感謝所有致力校園空間活化的伙伴。
為使校園的活化不再侷限於建築,本次大獎之「校園空間金采獎」分為一般建築空間、開放空間及歷史空間,透過這樣的獎項分組,引導學校多元辦理校園空間活化及對文化資產的重視,經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查及第二階段的現場簡報審查,自64所參賽學校中,選出2所特優及9所優等學校,從得獎學校案例看見學校勇於實踐校園空間活化改造,除了打造安全無虞的校園環境外,也透過結合課程教學使用,進一步發展學校特色,提升空間活化的效益,達到永續發展目的,提供孩子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
例如宜蘭縣復興國中,把閒置廁所活化改造為「星光實驗劇場」,該校於20年前成立全台第一個國中專業劇團「少年劇團」,積極推廣戲劇教育,並發掘舞蹈潛力孩子成立舞蹈團隊,學校對於空間的活化運用,是由校內表演藝術教師共同發想、觀察與討論,並徵詢專家學者後,透過減法美學的概念活化改造的結果,在規劃、動工及再造的歷程中,充滿了學生的期待,「聽說這裡要變成小劇場ㄟ!」,透過優化空間藝術搭配表演藝術課程的進行以及各項展演活動的舉辦,不僅扎根學生美感素養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更增強學習效果。
另外,本次大獎也希望透過「校園老空間‧新故事徵集」,讓校內師生重新看待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資產及角落,以說故事的方式,回顧學校發展脈絡,達到故事經驗傳承,引領師生更加重視校內有形及無形文化的保存,也發掘校園空間再生的轉變並看見環境與教育的重要性。透過閒置空間與教學的結合,分享相關成果並撰寫成一篇篇的故事,除辦理書面審查之外,也舉辦了網路人氣票選,希望將這些校園空間活化教學運用及故事的溫度,傳達至大眾心中。
其中,新北市立三重高中段老師的教學故事獲得很高的人氣,段老師因校園內的一塊荒地,發願要用校園的一塊荒地來串起學校中的所有人,從幼兒園、特教班、國中部至高中部,串聯整個學校的教職人員,讓所有人因為這片土地而緊密得凝聚在一起。利用每天課餘及假日時間整理,從挖石頭、整地、除草、鬆土、施肥、撒種、澆水等,段老師從獨自摸索,到後來決定帶領班級參與,並邀請學校幼兒園的「小天使」,每天來他的菜園,幫他拔草,看他捉菜蟲;也讓害怕上學的學生下田拔草、捉菜蟲,讓學生開始愛上上學。最後到了菜園收成時,帶領全班在菜園為幼兒園和特教班舉辦一場「豐收的饗宴~菜園音樂會」,透過這一系列的戶外空間再生過程,讓師生共同領悟到大自然的美好,原來「上課」不一定要在教室,在「菜園」也一樣在學習,最後將收成的青菜做愛心義賣,要用這塊土地把「愛」帶給校內所有的人!
從這次參賽學校的案例及教師的故事中,看到學校空間多元活化的效益,有些學校透過空間改造,展現截然不同的樣貌,並藉由課程的結合,進一步發展學校特色,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環境,深化學習成效,也有些學校看見社區的需要,將校園部分空間活化提供給社區民眾進行學習、運動,並進而搭起社區關係的橋樑,結合在地資源一起與社區打造共學中心。藉由今天的頒獎活動,國教署期引導學校善加活化校園空間,發揮空間的境教效益,進而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資源,以提升學習效益。
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致詞時表示,很高興今天看到這麼多對校園凝聚夢想的伙伴,相信學生對活動、成長、學習空間的記憶不會抹滅,空間再生則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可能性。我們看到各個縣市的努力,大家都能把學生的學習需求融入空間設計。不過面臨校園少子化的衝擊,校園教育需求會減少,但跟社區交流的各種接觸會增加,台灣學校未來會變成多元多世代的共享空間。
吳思瑤委員表示,活化再生大獎計畫源起源於老舊校舍拆除重建所衍生的文化資產保存議題,透過大獎看見參賽學校的用心耕耘,將持續支持學校進行歷史空間活化利用,以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