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車文教基金會今天(27日)公布青少年美感調查,發現七成五的青少年無法列出臺灣藝術家的姓名或專長,更有八成二的青少年透過社群平台展現自己的美感,甚至以為網美就等於美感,專家憂心可能會因此窄化或誤解美感教育。
金車文教基金會針對2千多名國中到大學的學生進行美感教育調查,發現七成青少年認為多參加藝文活動有助於提升美感,但無法參加的理由,主要是沒有時間、費用太高;有八成二學生在網路社群平台上曬出美照,認為網美就是一種美感,但是如果要青少年舉出臺灣本土藝術家,例如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大導演李安等,卻有七成五青少年說不出來。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認為,過去到學校演講,發現學生對國外藝術家、作家、世界遺產等熟悉,卻對學校附近的歷史建築、古蹟一問三不知,金車文教基金會往年的調查對象以中小學生為主,今年擴大到大專生,但即使年齡層擴大,問到臺灣藝術家時,青少年還是很無感,尤其網美現象更令人憂心青少年對美感教育的窄化。
在大學任教多年的輔大老師張麗華表示,美感是需要反思與批判,但是目前教學現場缺乏這樣的做法,非常可惜。
而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學生何秭萱表示,過去她的老師上課時很少介紹台灣藝術家,大多著墨在西方藝術,這可能是他們因此對台灣藝術無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