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
本文章係討論人工智慧逐漸出現在大學課堂中,使課程更多互動性。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發展了虛擬教學助理,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創造了對話機器人來促進線上討論。很多教授開始使用適應性教材,根據學生的了解程度來調整課程內容。
人工智慧已經以對話機器人的方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學校也開始以人工智慧發揮教學的潛力。有些工具幫忙教授統整資料及批改作業,有些使用文字分析來衡量學生的寫作。適應性教材用於課程銜接處,從學生程度來選擇相對應的內容。機器學習幫助了很多研究,如:學習科學、認知心理學、資料科技以及電腦科學。這股潮流也引起了一些疑問,當人工智慧開始接手以前人類的工作,是否會改變教授的角色?科技與教師之間的平衡為何?如果教育更加依賴人工智慧以及自動化回覆,會不會反被科技主導,而淪於公式化教學?機械學習需要大量的學生資料,也衍生出隱私與道德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批判者擔心,科技會減少有效教學與學習的相關討論。
這些衝突在適應性教學上最為明顯。在課堂外,學生先以短片或是短文的方式接觸到課程內容,然後進行測驗來衡量理解程度,再根據測驗結果,選擇進階課程,或是提供更多補充資訊來加強理解。支持者說,學生會以自己的步調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有更多自由時間,提供更多知識或幫助學生活用知識。適應性教學在基本的理工課程上被採用,數學課依照順序教學並測試學生理解,比文學課程來得容易。中央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以及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在使用適應性教學上得到了顯著正向結果。然而,也有研究顯示適應性教學並沒有影響學生成績,如果教師只期望科技來解決課堂問題,卻忽視教學方法的問題,他們所得到成果是有限的。
在經過早期的實驗嘗試適應性教學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發現訓練教師有關主動學習的策略,增加了適應性教材的影響力。該大學也重新設計教室來提昇學生合作,也提供新生有關解決問題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訓練。將人工智慧引進教室,必須注重倫理與隱私權。人工智慧依賴持續性的資料收集以及演算法來確保這些工具有效。因為演算法是私有財產,教授通常不知道這些工具是如何做出結論的。有些工具控制教學內容,決定如何測量學習成果,自行定義成果。如此一來,教學方法的制定者不再是教師,而是私人營利組織。相對於大眾關心的教科書選擇,這些教育科技的選擇是學校自己決定的。了解什麼樣的工具是有益的,他們怎麼運作的,並不容易。商人通常使用認知科技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的工具,但卻讓人難以連結隱藏在裡面的科技。專家說,這些科技應該要讓老師們試用,而決定成效如何,也應該能為每位老師作相對應的客製化。
人工智慧確實可以幫助學習,演算法可以發掘出學生的行為模式,那是老師無法立即注意到的,適應性教學可以讓學生有效學習,一些簡單的工作可以讓機器完成,只是,必須要確保教室的主控權仍在老師手中。
撰稿人/譯稿人:陳怡君 摘錄
資料來源:2018年8月12日
Beth McMurtrie (2018, August 12) 。”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Changing Teaching ” Retrieved August 12, 2018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