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於108年1月9日至11日辦理「用愛堅守正義·勇敢追尋真相~臺韓歷史追尋之旅──2019國際人權課程與教學研討會」,由教育部范巽綠政務次長、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彭富源署長、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吳榕峯局長共同邀集多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大韓民國的首爾、光州、濟洲等多個城市之人權課程專業研發團隊參與,進行國際交流與互動,激盪出更為豐富的人權教育教學策略,分享跨學科、跨領域及跨教育階段之教材教法。
范巽綠政務次長致詞時表示,此次是臺灣首次舉辦國際規模的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吸引臺灣21縣市的現場教師與縣市政府代表報名參加;其中有高中職教師78位、國中教師66位、國小教師43位與各縣市政府代表17位,一共204位關注人權教育的夥伴,就民主化歷程與轉型正義等人權議題進行課程教學的分享。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臺灣邁入民主鞏固的階段,對於人權保障亦格外重視;從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與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小組的成立與運作,2018年也成立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足證臺灣以「人權立國」的決心,我們殷切期盼各位教育先進們在會後能夠成為緊密連結的夥伴,組成教師社群與共備團體,攜手努力。
研討會特別邀請首爾大學安京煥名譽教授擔任講座,其講題為「人權——21世紀民主公民的核心道德」:從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k)的《21世紀的21堂課》、《人類大歷史》、及《人類大命運》三本著作探討人類理性、科學與人權所面臨的本質變化。安京煥教授分享到於2016年來台參與228事件紀念活動的經驗;他認為,臺灣與韓國人民在經歷悲劇至今,可依「受難的世代」、「被洗腦的世代」與「忘卻的世代」作出區隔。然而,對於重大人權事件提出的世代批判與省思,乃是人權教育工作之重要宗旨。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忘卻。這個世代,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讓下個世代成為「覺醒世代」,塑造孩子們的國家認同與民主意識,邁向21世紀的未來。
來自韓國及臺灣的教育夥伴將進行人權教育的課程工作坊分享,會中也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所長、知韓文化協會朱立熙執行長及臺灣民主基金會廖福特執行長進行專題講座,並由高雄在地的教育團隊進行「島嶼的記憶」課程分享。為使來自韓國學者瞭解國內推動現況,研討會也安排參訪高雄著名人權景點,如海軍明德管訓班、高雄歷史博物館、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等重要人權指標景點。
教育部表示,近來教育部與高雄市政府致力國際人權教育交流,如2007年2月28日光州518基金會、濟州43研究所、真相和解委員會等三個人權團體受邀來臺參加228事件60週年紀念大會與學術研討會;2017年4月,共有30多位中小學校長親訪濟州與光州兩地;濟州道教育廳於2018年4月辦理濟州43事件70周年紀念會時,特別邀請高雄市教育界參加,會後雙方簽訂「人權教育交流備忘錄」,奠定雙方合作交流的基礎。2018年8月教育部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共同籌組「人權教育課程研發團隊」,深入了解韓國在各級學校推動人權教育扎根的作法,借鏡韓國人權教育之實施方式,在參訪返國後設計符合我國需求之人權實踐課程,亦促成此次國際研討會的辦理。
在追求和平與人權的道路上,不分國界;在民主發展與鞏固的過程中,臺灣與韓國同樣歷經過艱辛的歷史。臺韓雙方民主化與人權進展歷程極其相似,透過國際研討會的辦理,讓雙方的教育行政部門與現場教師在推動人權教育上,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與作法。教育部希望讓這片土地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棵棵美好的人權種籽,不忘卻過去先人努力的普世價值,學會尊重與包容、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在民主法治的社會中,肩負起「在地思考、全球行動」的公民責任。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人權教育作為重大議題之一,於課程教學層面係採取「融入各學科」的模式,以期學生都能由不同面向學習,在生活情境中切身體會人權的真諦。未來,本部亦透過「高級中等學校人權教育資源中心」、「國民中小學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與「人權教育課程研發團隊」發展高中與國中小階段之人權教育教材教法以及教師增能研習。
教育部表示,「人權立國」是我國當今的重大政策,也是邁入國際社會的指標;自2009年頒布《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賡續於2014年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以來,教育部致力於推動兒少權利保障與人權教育。目前正施行之「教育部人權及公民教育中程計畫」,採系統性、整合性、全面性、實踐性、延續性及前瞻性之原則,以「營造尊重人權氛圍及公民參與之友善校園環境、發展並落實人權及公民教育課程與教材、加強教師專業倫理及人權公民法治素養、普及宣導人權及公民教育之理念及行動實踐」等4項執行策略,積極推展人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