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的認知一直是國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青少年給人對於國際情勢漠不關心的印象。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青少年今年自評國際觀分數位在及格邊緣61.4分,而年紀越大自評分數越低,調查也能看見青少年關注到台灣國際情勢的艱難,自覺要達成「全民外交」最困難的因素,落在語言難以溝通佔58%,以及台灣國際政治地位佔50.5%。
青少年除了對國際議題的抬頭外,碎片化資訊也對青少年產生影響。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分析,調查中有兩題的數據都導向青少年對於國際認知,處於標題化、片面化。
曾清芸指出,全球貿易戰的危機引起世界議論,調查有6成6的學子不清楚是由哪國開始,更有2成直接回答不知道。而友善國家部分也打破傳統,今年前三名由日本、美國、非洲邦交國奪得,擠下往年的季軍-韓國,但現實是台灣最多邦交國是在中南美洲,目前非洲邦交國僅剩史瓦帝尼。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表示,許多人想增進國際觀,必須認知國際觀跟出國沒有必然的關係、跟語言也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常出國、擁有多種語言能力,是真的能增進自己的見識。他認為像是歐洲的國際教育從小學開始,是相當好的典範,並且將國際知識融和在數學,小孩子玩的拼圖也能是世界地圖,台灣是島國更需要豐富的國際觀,所以培養需要從小開始。
劉必榮教授也打趣地說,台灣的學生知道自己國際觀不及格還不錯,有些人甚至連自己國際觀不好都不認為,呼籲學生,想要增進國際視野必須靠自己,自主吸收多元資訊,而學校老師也要在課堂中加強同學們接觸,多舉辦活動,讓同學們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