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創新運動」,五年來逾萬師生參與,研發逾200個教案,將成為108課綱跨領域課程設計「資料庫」,年底會出版「領域範本」發送給國中小、高中和師培大學。
台灣美感教育常被外界質疑不足,學者更稱隨處可見「假惡醜」景物。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至今邁入第五年,師藝司長鄭淵全表示,第一期計畫有81個計畫,第二期108年則整合為16個方案,目的是「聚焦」,且要更重視跟課綱的連結。
由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執行的「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共177校開發超過200個跨領域美感實驗課程。
計畫主持人、台師大藝術學院院長趙惠玲表示,台灣國高中的學科界線過於分化,計畫是希望打破學科疆界,讓藝術成為聯繫各學科的平台,跟其他學科交流共融。趙惠玲說,計畫在前兩年找了十間實驗學校,藝術老師主動找數學、物理等學科老師合作,進行跨領域課程;後三年擴大規模。
12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綱研修工作小組副召集人夏學理指出,從紀錄片「看見台灣」以及在台灣隨處皆可觀察 到的「假惡醜」景物裡,代表著小自居家生活所在、街道招牌,大至台灣整體景觀風貌,在面對「提升政府與全民的美感素養,增進台灣在美感上的創造力與競爭力」的嚴肅課題時,仍是個有待政府、社會各界、全民積極面對、奮力處理的大哉問。必須讓其溶入台灣人血脈,並將美感深植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