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即將上路的新課綱,強調「素養」甚於「知識」,從教學到考試,都將啟動另一波改變。這一改,不但跟上了全世界第一個實施12年國教的美國,範圍甚至比美國更全面。賈伯斯遺孀號召的教育改革力量「XQ超級學校計畫」,近期分享了美國推動素養教育的內涵跟經驗……
作者:黃敦晴
10年前,賈伯斯催生的iPhone上市,改變了人類通訊與社交的文化,也牽動了產業變革。雖然他已於2011年離開人間,但是他的遺孀勞瑞娜(Laurene Powell Jobs)持續默默的在美國推動下一個變革,她一手催生的非營利組織XQ學院,在iPhone問世10年後的此時,出版了一份報告,詳述許多國家正在追求的「素養教育」在美國推動的現狀與建議,素養教育的影響力將不亞於iPhone。
素養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幾乎已是近年各國教育改革的關鍵字,「素養」也是台灣在明年即將實施的新課綱中的核心理念。但素養教學究竟在教什麼、怎麼教,要怎麼推動?
曾在跨國金融巨擘高盛工作過、念過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勞瑞娜一直不能接受,公立教育的一成不變。時代演變迅速,科技發展愈來愈百花齊放,在許多領域出現各種天才引領創新,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加速改變人類的生活。但是人類的教育體制,卻超過一百年沒有改變。一群人一起乖乖坐在教室聽一樣的課,累積一定的上課時數、天數後,接受一樣的考試,通過基本要求的人,一起晉升到下一個學習階段,再接受一模一樣的教育。然後,在完成高中文憑後,陡然進入一個與國民教育學習方式完全不一樣的大學、職場、人生。
更糟的是,美國學生在國際學力競賽中,科學、閱讀、數學等重要的能力,幾乎排名在2、30名,而且每6個高中生就有1個人輟學,想念大學的學生,有6成在畢業時發現準備不夠,無法圓夢。
她知道,長此以往,跟不上時代的教育必將威脅美國的競爭力。
全美200個地方學區組成素養教育聯盟
於是,在2015年9月,一直致力於推動教育的勞瑞娜,透過旗下的非營利組織艾默森集團(Emerson Collective),跟一群關心教育的前教育部官員、熱心人士與組織,共同成立了XQ學院,呼籲重新思考、並重新設計高中教育。發起「XQ超級學校計畫」,希望能因材施教,教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例如批判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懂得如何持續學習以適應新的要求與變化,並且根據每個學生的狀況給予不同的目標,老師也能有時間給予學生個別的回饋。
XQ學院針對高中舉辦創新競賽,並提供獎金,支持對教育有熱情與創新計劃、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區、學校與老師。活動一舉成名,美國每個州都有高中團隊報名,超過1萬人回應。XQ選出18所公立高中,陸續捐出1.3億美元(接近40億新台幣),協助這些學校實施新計畫,也陸續發展出各種教材模組、訓練計畫,協助更多人以創新的教育方式,打造超級學校。
時至今日,XQ的號召已經像滾雪球般,匯集各方人士加入這股改革力。這次,XQ委請由各界人士組成、旨在帶動學習改革的組織Getting Smart,訪問了50個教育者、也分析了4、50篇報告、拜訪了數十個學校、上百個線上學習平台與科技公司及旗下的基金會,完成了「展現你所學」(Show What You Know)報告,發現全美各地正掀起素養教育、或類素養教育的潮流。
雖然是由民間發起、牽動州政府、而非中央政府主導的改革,但素養教育在美國已經有滿大的進展。因為不是中央官方所發起的變革,沒有正式、完整統計,但在去年就有超過200個地方學區辦公室自組聯盟一起互相討論,還有許多非營利組織投入,甚至開始使用機器學習、區塊鏈等科技工具擴大應用。
從學「知識」過渡到學「能力」
素養教育究竟跟傳統的教育有什麼不同,會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
素養教育的定義眾說紛紜,主要著重在從學「知識」過渡到學「能力」。因為要能學到這些能力,所以也要個人化學習,根據每個學生的狀況,給予個別指導,確保他真的擁有這個新能力。
最明顯的例子,就像醫生、或是機師的養成。一個醫生除了要學習醫學知識,還要參加實習,經歷層層考驗,確定他會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判斷病徵、治療、動手術、開藥……,才能執業。同樣的,一個機師的教育過程,如果只是會背誦機械、駕駛、天候與操作的知識,卻無法上機實作,就不具有飛行素養,不能做為機師。
在國民教育中,也有孩子畢業後應該要有能夠應對未來的能力。XQ嘗試訂出了孩子在高中畢業時,應該擁有的能力,除了擁有關鍵的基礎知識、批判閱讀、溝通、參與民主及公民義務等要求,還要能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思考、理出頭緒,持續學習,與他人合作一起解決問題。每一句話,都有更具體描述的細節。這些目標跟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的「12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但這麼不同的目標,要怎麼教得出來?
首先,學校的體制就不一樣,要改變,從人力配置、科技工具、時間運用、預算投入,都和傳統不同。
設定個別學習目標
素養教育完全翻轉學習歷程,以學生為中心設定學習目標、據以制定教材,而不是從要把多少時間分配給那些課開始規劃。設定學習目標後,備課變成為學生找教材與制定學習歷程,幫學生拆解學習步驟,每個歷程還要用不同的方式與標準、而不是只有制式的考試,來評量學生的學業成績。
例如,在進入一個新的學習單元時,傳統教育就是大家用一樣的課本,上完課後一起參加一樣的考試。但是素養教學中,老師會先發給每個學生要先閱讀的內容,預先告訴大家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同時,老師會為這個學習單元分解成幾個小階段,每個小階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課堂討論、上完課後,學生繳交這個階段的作業。
專題式、實作的作業
作業的內容要自己重新思考、組織的問答或報告,或是小組專題、個案、實作報告,不會是抄寫某些內容幾次。例如,在初中的社會課中教經濟的概念時,不是背股市的知識或是寫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情的報告,而是讓學生在網站上玩一個月的模擬投資。
而在牽涉到實驗、實作的課程時,就像上述醫生、機師的教育一樣,要求的能力門檻會更明確,甚至包括要到職場實際實習的經驗、或是社區服務。
協助每個學生學會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因為學生的程度不同,老師會給學生稍有不同的文本,或是作業、成果要求。學生在完成功課後,老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作業批改、給予分數、回應,或額外的輔導,讓學生重交或修改作業,直到「及格」,以確認學生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以及合適的難度與目標。
老師的個別輔導,也要想出新花樣。在緬因州的初中教數學的老師克拉克(Daniel Crocker),有個學生在一些基本觀念卡住了,而且還有專注力的問題。後來他就想到運用學生很喜歡的寶可夢(Pokemon)。例如,他用寶可夢卡片上的人物數目,對照更大群體的人物數目,讓孩子學會比例的概念。
善用線上學習工具
科技運用讓素養教育更容易落實。由於要對每個學生的狀況瞭如指掌,還要因材施教,這些都不是傳統的紙本課本與作業本可以應付。許多美國的學校大量運用線上學習與教學工具,讓每個學生的輪廓更清晰,學生可以在線上交作業、老師也可以在線上給予個人化的回饋。例如,Google Doc、Google Sheet、Canvas、F2F等。
每個學生一位學習顧問
為了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素養教育,很多學校設有學生顧問(Advisory)制度。每個學生都有一名顧問(Advisor),就像台灣的導師一樣,但是角色更積極,要整合與協助協調這個學生各方面的學習狀況,給予個別建議與特定協助,有些學校還要求,每個學生顧問必須到每個學生家裡進行家庭訪問。
最大挑戰:教材、師資和社會共識
如此大規模翻轉的素養教育,在美國百花齊放,也經歷不少挑戰:
- 投入教材設計。最大的挑戰是,這個改革是由民間、地方發起,沒有固定的教材、制式的內涵、約定成俗的目標或規範,有志於此的機構與教育者,要自己發展課程。這份報告舉了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為例,建議學校或教師可以用他們的藍本與平台來組織練習作業、教學影片、個人化的學習儀表板等要素。不少非營利組織、或是由教育者自組的聯盟,則正利用區塊鏈發展大家可以相互引用的學習與教學素材、平台。
- 提供創新師資。全新的教法是一大挑戰。投入於此的老師們,都是有心創新教育的先趨。但是他們需要教學方法、個別學生輔導、教材規劃等面向的充電或交流。還好目前有些大學的教育學院已經往這個方向聯繫,也提供進修的管道,例如南新罕布什爾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老師也可以化整為零,漸次參加微認證(Micro-credentials)等機構所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課程研討模組。
- 同時滿足新舊制度的要求。素養教學要教學生各種未來所需的能力,但也不能偏廢原來的教育制度下的要求。教育者與這些學校要在各種力量與優先順序中求平衡,同時滿足新舊制度的要求,非常辛苦。尤其學生要進入大學,還是要完成現行體制下的上課時數、學分與成績。在台灣,就是高中與大學的入學方式,要能跟新課綱所要求的能力接軌。
- 改變評量。大家都還在學習,怎麼在成績單上表達學生在各種能力上的進展。
- 促成教育轉型的共識。在美國,需要整個社會一起支持這個轉型,接受這樣的理念,從政府、社區組織到民間企業,都提供需要的合作。
用實質行動 支持老師
這份報告也綜合訪談的結果,提出對素養教育的建議:
- 用實質行動支持老師。因為老師們累壞了!從重新規劃教材到給每個孩子不同的要求、詳細的回饋、個別指導、重新定義成績、與家長溝通,都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學校應該多聘老師、降低老師要教的學生數量,或是提高老師的待遇。另外,也要提供老師可以進修與交流的機會。
- 以社區敉平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素養教育的用意,是養成面對未來所需的能力,理應可以協助弱勢族群有更好的立足點。但是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要耗用更多資源,所以在偏鄉、或是弱勢孩子較多的地方、低收入或單親家庭,可能都會遇到資源不足,反而讓孩子受挫。目前美國是透過更多學校外的社區組織,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用整個社區的力量來包圍孩子。但對於需要協助的孩子,也要給予更細緻、或多元的學習目標,更緊密的追蹤是否有達到要求的能力門檻。
- 促成社會合作。在美國,不像在台灣全面實施這樣的課綱與要求,所以特別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才能讓改變遠播並且持久。尤其,即使推動這樣的教育不容易,但是在校園內由上而下仍可以進行。更困難的是走出校園以後,家長、以及整個社會是否能夠全心擁抱這樣的理念,認同孩子們需要這些新能力。各界都願意提供這一波教改所需的資源和認同,才能面對新世界。
XQ在報告的結語,特別提出各方共同參與、持續推動的重要性。跟賈伯斯的遺孀勞瑞娜一起推動XQ的前教育官員艾利(Russlynn Ali)憂心忡忡的指出,重建美國夢的時間到了,關鍵就是給下一代他們應得的教育,一刻都不能浪費。
台灣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