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為期兩週在政大的耶拿教育師資培訓到了中後段,老師們體驗了耶拿教育的魅力(註1),內心皆盈滿感動,渴望將歐洲這個流傳百年,但對台灣而言仍是新鮮、陌生的耶拿教育融入我們的教育脈絡中。
要競爭,還是要合作?
有位老師丟出了一個問題給講師Jaap Meijer:「台灣教師為了引發動機,常在課堂中讓學生彼此競爭;在耶拿教育中,使用競爭的適當時機為何?」
Jaap的臉微微皺了起來,原本就凹陷的大眼窩,顯得更加深沈了。他說:
「學生團體的學習有兩種模式:合作(collabration)與競爭(competition)。老師在運用時,首先必須看使用二者背後的原因。
我認為,只有在談到運動時,競爭才有意義;除了運動之外,教育不該存在著競爭。
為什麼一個孩子做得比其他人好是重要的?自閉的孩子為什麼要和別人比較?我看不到其中的意義。」
講到此時,Jaap好像被打到痛處,突然坐了下來,但他開始提高音量,越講越為激動,甚至以一種語重心長的語調說出他的無奈:
「為什麼要在課堂中競爭?我不曉得,也許你們可以告訴我。在荷蘭,競爭是一點意義都沒有,也許這是文化差異吧。
在耶拿教育中,我們不談競爭。
我們維持對學生極高的目標,卻不是為了競爭;我們讓孩子發展自我,也不是為了競爭;我們鼓勵孩子合作、共同學習,同時也引導他們為自己設定高的標準,但這些都不是為了競爭。
我們陪伴孩子去發展自己的可能性,挑戰自我,努力達到目標,這就夠了,這也是最重要的。
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只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
那節的下課,我走近Jaap身邊,內心百感交集,想請他再多說一點,他說:
「我剛剛是真的情緒很激動,我的願望就是孩子要開心、喜歡上學。
我曾經看到很多老師在課堂中用的方式,讓孩子的學習不開心,使他們的成長充滿了陰影。我認為孩童時期很重要,那是自我發展的關鍵,因此,營造一個快樂學習的氛圍是重要的。
也因為如此,只要一談到競爭,就會傷了我的心。
沒錯,我相信文化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荷蘭與台灣,必定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也許在台灣,老師習慣了用競爭的方式;但撇開文化差異不談,身為一個人,我們會怎麼看待競爭與合作?」
他的回答似乎鬆動了我深處了一個開關,讓我全身打了個寒顫,腦袋中響徹著轟隆雷聲。
Not only I, I, I. But I and we.
耶拿教育的老師,永遠必須注意到課堂中兩股力量的拉扯,這是教室內一種有趣的張力:我與我們。
每個孩子總是在我與我們之間來回遊走,找尋自己的立足點。個人在學習、成長,也和群體一起學習、成長,兩面的發展是均衡的。
老師該在班級中營造群體意識,讓孩子們知道,每個個體雖然彼此獨立,卻需相互協助,共同相連。
當團體遇到問題時,該讓團體學著自己解決問題;藉由共同討論,思考可以怎麼幫助團體更好。因為團體的狀態,都和其中的任一份子有關。老師不必背著所有的責任,讓孩子學著為自己負責,也為所身處的團體負責,
遇到任何情況,Jaap說,都需要讓孩子想到:「不只是我,而是我與我們。」(Not only I, I, I. But I and we.)
做好5件事,引發孩子合作
耶拿教育不談競爭,只談合作,其中有至少五件事可以促發孩子們達到真實的合作。
一、練習一起生活,讓教室成為「學校客廳」(Schoollivingroom)
耶拿教育有個極具特色的一環,就是所有耶拿學校的教室都稱為「學校客廳」(Schoollivingroom)。這個名稱隱含了兩個要素:「學校」—是讓孩子學習的地方;「客廳」—是一個自在、放鬆的空間。
對耶拿教育來說,學校是社區的延伸,也是一個讓孩子練習一起生活的場域;因此,讓孩子喜歡來上學,是至關重要的。
在學校客廳中,一切環境佈置都由師生共同打造。設計學校客廳有幾個原則:
1.吸引人的佈置:乾淨整潔、具備美感,讓人感到自在、溫暖、舒適。
2.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怎麼安排一個最適合學習的空間;在這空間,能夠一同說話、工作、遊戲、分享。
3.搭配季節與課程主題,將空間回歸給使用的人,貼近身處於其中之人的需求。
二、營造互相協助的文化
要讓合作能夠發生,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讓孩子們曉得,每個人可以彼此獨立,但需要相互協助。
在耶拿教育中,學生的角色常常互換,在協助與被協助之間交替輪轉。
「為什麼要彼此協助?」「如何協助他人?」「如何給出真實的協助?」「什麼樣的協助是好的協助?」
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帶著孩子共同討論、激盪火花,思考怎麼幫助團體更好,讓團體自己解決團體的問題,一步一步塑造班級中「願意協助、願意被協助」的文化。
在課堂中,孩子不能只是說:「我不知道」,或說:「我只接受老師的幫助。」他要學習更清楚地問出他的問題,他需要學習接受他人的幫助。
老師的角色,不再只是解決每個孩子的問題,而是要陪伴孩子如何去幫助人,相互教學,解決彼此的問題,並讓孩子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去幫助別人,因為當能解釋自己學習到的事物時,才真正學習到那些事物。
最容易激發彼此協助的方式,就是給予孩子們一起面對問題的機會。當孩子面對問題,必須一起解決,就會發現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在真實的合作中,孩子必須對話、討論,展現社交能力。
當老師向後站,孩子就可以彼此協助,自主性就得以產生。老師總是在背後觀察群體的狀態,當學生能解決問題,老師就不干涉。
因為真實的幫助,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教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技巧,讓每個孩子都能夠運用最大的能力,並訓練學生能獨立自主。
在這支耶拿教育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們如何一起討論解決問題,彼此相互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