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今年針對「空氣污染」議題進行第三屆2018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計劃,集結全台39位青年學子,在為期五個月的計畫中,提出8件他們對空氣品質的想像與作為,分別從教育、科技、社群媒體與公民行動著手,改善空氣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展現多元的可能性,也希望能藉此喚醒民眾的環保意識。
負責今年課程規劃的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表示,有鑒於國際教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重視跨域、整合、溝通協商、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教育理念,而臺灣相較之下較少相關社教館場在關注這項議題,因此連續三年舉辦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計劃,今年以「空氣污染」為主題,自去年底的徵件、一月報名、二月書審、三月面談、四月上課並開始執行計畫至今(22號)進行成果發表會。
其中,「校園空污改善計畫」成員林珮瑜表示,有感於放學時間家長汽機車接送,因為動線混亂、交通怠速產生的廢氣是空氣污染的來源之一,對於莘莘學子也會產生的健康影響,決定以組員就讀的中學進行接送交通動線規劃,並與校方合作,在學校日進行家長宣導,停車熄火以減低怠速情形,希望能藉此改善空氣品質。
另外,推廣「環境友善祭祀行動」的成員楊基弘說,組員曾因廟宇燃香、燒金紙導致嚴重過敏,因此決定釐清宗教祭祀行為的優劣,並進行專家訪談,提出改善建議,利用漸進式,首先為一爐一炷香,第二為多用環保祭祀品以米代金,第三集中燃燒金紙,第四降低燃香及燒金紙的頻率,到最後的雙手合十,誠心與神明溝通,是團隊最想達到的目的。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陳雪玉表示,在五個月的課程中,透過場域參訪、知敏覺課程、團隊共創、系統思考、設計思考及募資平台等等訓練歷程後,學生能夠主動關懷、參與真實議題的改善與解決,而學生除了正在練習處理眼前真實的問題,也培養著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而這也是「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計劃」希望參與的學生能透過共創、執行進而反思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