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發佈單位:國教署 聯絡人:即時新聞用 電話: 電子信箱:jamesh@mail.moe.gov.tw
以學習者為主體,發展成為全人教育精神的108新課綱,是教育部在今年8月即將全面推展的教育方針,期激發培養學生具有自主自發、同儕互動、群體共享共好的教育目標,而2019總統教育獎獲獎學生,發揮突破困境、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服務、回饋社會,正是符合新課綱願景的學習典範。他們都有一幕幕屬於自己勇敢奮鬥、改變困境的學習畫面,分別在語言德行、薪傳技藝、科學科技、資訊體育等領域,具有傑出特殊才能,卓越表現,令人讚揚。
本週持續宣揚獲獎學生之優良事蹟,系列報導宋沁、林玄斌、謝玉涵、黃雅萱、簡翠鳳、蔡其翰、鄧微微、陳千育等八位獲獎學生事蹟。
宋沁自小由外婆撫養,母親已身亡離世,雙胞胎弟弟患有罕見疾病,家中經濟仰賴單眼失明的命理師父親支撐。
生活的困頓並未將宋沁打倒,努力好學的她國小至高中皆獲選模範生。回想國中時,三年的品學兼優,已提前錄取國立高中,但在高中開學不久,命運考驗卻又再度降臨,相依為命的外婆發生嚴重車禍造成癱瘓,無法自主呼吸與行動。她永遠記得當時外婆插管虛弱得不能說話,仍奮力想握住她的手,「是外婆強烈的求生意志和愛,帶給我勇氣,讓我能堅強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考驗。」
高一時宋沁因為必須長期至醫院照料外婆、打工賺錢兼顧課業,所以向教育局申請自學完成高中學業。在自學期間,宋沁發現許多教育議題,決心投入教育創新領域。與朋友共同創辦《青醒》線上雜誌,訪問不同產業前輩給年輕人的建議,並辦理自我探索活動,帶領青少年自我認識,設定人生目標。「我明白身在弱勢環境中的艱辛,也曾在無助之際受到貴人的幫助與提拔,因此在逐漸茁壯之際,我也盼能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生命中曾經遭受的苦痛與磨難,往往會成為未來生活的禮物。宋沁隨後也投入志工培育,透過自身經驗,前往「西藏」愛心服務,並培育帶領大學生至海外擔任國際志工、參與草創三峽「原來學苑自學團」實踐教育理想,並回到大學補足教育與輔導專業提升能力與涵養,期望透過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未來才能幫助更多學生。
宋沁感謝生命的考驗,成了奮發向上的養分,未來希望成立幫助弱勢家庭孩子的「實驗學校」,陪伴弱勢小孩成長、度過難關。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高淑芳老師認為,宋沁以過人的意志力自學完成高中學業,毅然投入教育創新與培訓國際志工行列,熱心可嘉。
宋沁同學為中低收入戶與特殊境遇家庭,遭逢家庭巨變,以自學方式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清華大學就讀。精進向上,並無微不至照顧車禍受傷的外婆,孝心感人。投身社會教育創辦《青創》線上雜誌,草創「原來學苑自學團」,把握每一個能付出的機會,用自己的生命故事,驗證弱勢家庭的無限可能,足為模範。
因為「失去雙親,我需要雙倍勇敢,來面對困境。」
林玄斌是家中的長子,童年時母親與沉迷酒精的父親離婚,獨自撫養七個子女,因為兼職數份工作,經常三更半夜才回家,積年累月的身體壓力使得母親罹患憂鬱,每天必須仰賴藥物才得以平穩情緒。就在他升國中前夕,身心俱疲的母親,即背負沉重經濟壓力離世;相隔半年,父親也因急性肝炎病故,由舅舅接手他們的扶養,但靠著夜市擺攤的微薄收入,加上大姊雙眼失明需要照顧,於是林玄斌選擇就讀國中體育班,專攻角力,期望獲得獎金就可以幫助家裡減輕負擔。
林玄斌勤奮練習,每天晨操、專長課程訓練以及晚操從未缺席,雖然辛苦,但他堅信「成功是留給努力的人」。國二時奪得全國角力第一個獎牌,當選亞洲青少年角力錦標賽國手,邁向國際。國中三年,一共獲得全國賽三金一銀,全中運一銀一銅和2016亞洲青少年國手資格。進入高中後,全國賽獲得兩金一銅,全中運獲得一金一銅,107年總統盃全國角力錦標賽高中男子自由式第一級第一名、2018年臺灣角力公開賽青少年自由式第四及第三名,並且獲選2018年臺灣角力公開賽國家代表選手參加世界中學運動會,榮獲第四名。
「逆境是偉大的老師,它教導我如何面對一切的試煉和挫折,不被困境擊倒。」高中最後一年,林玄斌期望拿到更好的成績,考上臺灣體育大學,爭取奧運資格,為國家奪獎爭光,畢業後考上體育老師及教練執照,幫國家培育選手,把所學回饋給社會,將來獨立自主,經濟穩定安頓家人。
林玄斌自幼身處不安的家庭環境,先是父母離異後又失去雙親,家庭經濟困難,自小在夜市擺攤打工分擔家計,但他獨立自主,辛苦練習,並在國內外各大角力競賽中屢獲佳績,其生命故事令人動容,不被困境擊倒,毅力令人敬佩,足堪典範。
現就讀旭光高中國中部三年級的謝玉涵,在家排行老三,自有記憶來,就沒看過爸爸媽媽的身影,是曾祖母辛苦拉拔三姊妹長大。懂事後她才知道,爸爸在服刑,媽媽已再嫁。而如今高齡91歲的曾祖母,已經無法再為她們準備熱騰騰的飯菜。
當國小校長張鈴采發現謝玉涵家中困境後,開始資助她們三姊妹。畢業時因為身材高挑,校長便推薦謝玉涵進入國中部的空手道隊,並帶著她前去請求典獄長協助父親辦理相關戶籍手續,讓她能順利進入旭光國中部就讀。出外求學,進入一個全新又陌生環境,謝玉涵展開充實又忙碌的國中生活及訓練。國一獲得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銅牌、國二時榮獲金牌,並展開了國手的生涯。這段期間去過克羅埃西亞、義大利、印尼、日本,開啟了謝玉涵的視野,比賽中的輸贏激發了她的鬥志,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天賦異稟,因為技術是經由歲月的積累、刻苦的磨練,一點一滴所淬礪而來的。
謝玉涵獲得2018年亞洲盃糸東流空手道錦標賽少年個人對打第三量級第二名、107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國女組個人對打第三量級第一名、107年全國中正盃國女組個人對打第三量級第一名、縣運國女組個人對打第一名、中小學聯合運動會國女組個人對打第三量級第一名、參與「挺好talk」拍攝公益影片、埔里仁愛之家-藝起做公益關懷老人、參與學校特教班餵愛小天使活動。
空手道已經成為謝玉涵生活的一部分,當室友入睡了的深夜,她仍堅持在陽台反覆的練習。而第一次全中運銅牌讓謝玉涵落淚,因為只有金牌才是唯一的目標。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勇敢的堅持、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謝玉涵期望未來直接進入旭光高中體育班,挑戰亞運、邁向奧運,把挫折和痛苦當成鍛鍊,逐步打造自己人生的金牌。
謝玉涵同學父親因罪服刑,母親離家,由曾祖母扶養長大,家庭經濟困難,原生家庭功能薄弱,但自律甚嚴努力勤練,在各項空手道比賽中屢獲金牌。不忘回饋社會,假日到關懷之家關懷老人,拍攝公益影片,其自立立人及奉獻扶弱精神,足堪表率。
出生時便伴隨著先天性心臟病,黃雅萱經歷兩次開心手術、四次心導管與其他多種手術,在可以學習的每一天,她不因疾病而荒廢學業,反而善用課餘時間維持良好學業以及參加社會服務,享受她的美麗「心」生命。
領有中度殘障手冊,但家人的呵護與手足互愛,養成黃雅萱隨和活潑的人格特質。父母親是她最棒的楷模與後盾,兒童時期給予多元的學習,啟發她豐富的資質與潛能,珠心算比賽獲得多次總冠軍。國小時,多次獲模範生及縣長獎;參加白蘭氏瓶中夢想資助計畫並獲冠軍;曾與食物銀行合作、幫助街友;參加華山基金會、聖智啟智中心社會服務活動。國中後,課業繁重,除保持良好成績外,更擔任班長與小老師等職務,合群樂友,課外時間參加語文競賽與直笛校隊,在縣級比賽中連二次獲團隊佳績。
在朋友們眼裡,黃雅萱是很堅強的,遇到問題積極找解決辦法,像科學競賽中遭遇失敗,總能嘗試其他辦法,不放棄的個性令他人印象深刻;平日課程或直笛隊團練能舉一反三,朋友更將她視為學習楷模;校外偶遇外國觀光客,總能主動上前當溝通橋樑。對黃雅萱而言,努力學習是與自己的約定,至於因為心臟不堪負荷而無法協助分擔家中勞重工作的限制,是她的遺憾。日後,希望能從事醫療相關職業,運用自身經驗給予他人同理,與疾病共存,散播溫暖,分享她的美麗心生命。
黃雅萱同學罹患先天心臟疾病,從小就經常出入醫院進行手術,生命隨時有危急狀況,卻仍保持樂觀積極的心境,在學業及個人才藝均追求卓越,熱心投入社區公益活動,不因身體病痛而中斷,發揮其正能量的影響力令人感佩,足堪表率。
「9月14日一個小耳症女孩誕生在醫院,那就是我-簡翠鳳。聽人講話有時會不太清楚,但很慶幸身旁的朋友並沒有因為小耳症就把我當異類,讓我能做自己。也很幸運沒有雙耳失聰,還能聽見各種美妙的聲音,所以我努力學習。」
在簡翠鳳小學二年級時父親中風變成植物人,龐大醫療費用重擔全落在外籍母親身上,母親僅能依靠採茶維生,工作繁重。在師長同學的陪伴下,簡翠鳳克服身體的限制,認真學習不懈怠,積極參與活動,國一參加管樂團,擔任上低音號的吹奏,一切從零開始。先天聽力缺損,簡翠鳳吃力辛苦的不斷練習,吹奏音階曲子到比賽曲,一步步看到學習的改變成果。她告訴自己:既然聽力受到限制,就要更努力克服困難,不僅僅是為了家人,也要為了自己開創更不一般的人生。於106-107學年度參加嘉義縣行進管樂國中團體組比賽表現優異、106年度青少年農特產品文化創意設計競賽佳作、106學年度模範生、105年度嘉義縣綜合領域家事達人縫紉競賽特優。
即將升高中的簡翠鳳,也有夢想要實現,就是當醫學美容師,希望未來把美麗傳遞給每一個人,把課業和美容保健的技術學好,除了能有穩定的工作,也要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把自身經歷告訴同樣聽覺受損的人,鼓勵他們,讓他們可以像自己一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堅強下去。
簡翠鳳同學是小耳症患者,來自新住民低收入戶家庭,小學二年級時父親中風變成植物人送進療養院,她勇於面對自身障礙與家庭經濟困境,參加管樂社擔任上低音號的吹奏,連續兩年代表學校出賽,個性堅韌不屈不撓,值得為全國學子的學習典範。
從發病住院至今,剛好一年餘,右手的狀況沒有太大好轉,診療過程與內心忐忑驚恐難以言訴,只希望能再次以雙手持球活躍於籃球場上,蔡其翰告訴自己「奔跑吧!其翰」。
蔡其翰原為學校籃球及田徑隊員,課業名列前茅,在106年12月反覆高燒(疑似感冒又感染腸病毒)之後突發性右手肢體無力,送至陽明醫院急診,肢體無力狀況逐漸蔓延脖子及四肢,檢查抽血後,院方確診感染DH68型腸病毒,經搶救後病毒控制得宜,沒有蔓延至腦部及其他四肢,但右手仍無法動作,呈癱瘓狀態,一夕之間只剩一隻左手可以運用,對於運動員的蔡其翰而言,晴天霹靂無法承受。持續復健針灸,右臂仍無法抬起,肌肉漸漸萎縮,但是他不想荒廢課業,還想學習,在家人師長與同學的鼓勵下,漸漸走出心理陰影,重返學校,運用課餘持續復健。
蔡其翰在教練鼓勵下,以單手持續練習籃球及跑步,107年度陸續參與各項比賽,在助攻與防守皆有建樹。代表學校參加宜蘭縣中小學田徑錦標賽男童大隊接力,擔任最後一棒選手,以接棒時第三名次衝刺,努力保持平衡,單手揮動跑步,最後超越前面兩位選手奪得冠軍,比賽過程影片感動許多人。運動之外蔡其翰也加強英文學習,做好英語檢定準備。復原的路程雖然漫長,他期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能獨立自主,不用造成家人的負擔。師長覺得蔡其翰在雙手健全時,是運動賽場上的焦點,發病後雖行動不便,但依然活潑向上,不以右手癱瘓為藉口,樂觀面對生活,積極參與各項籃球與田徑活動,為團隊與個人爭取榮譽。對於班務亦盡心盡力,在園遊會前的商品彩繪與販售,充分展現其繪畫能力與銷售熱誠。
蔡其翰同學曾經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因為突如其來的厄運,一夕之間成為只能有左手的肢障學生,但他沒有被逆境擊倒,仍堅毅面對,積極復健,不放棄參與各項體育競賽及活動,單手撐起自已的一片天!其奮鬥過程足以激勵人心,堪為典範。
鄧微微幼年生活過得十分辛苦,六歲時只有12公斤,是父母棄置不顧的無形孤兒。直至住在嘉義的外公堅持帶離,才脫離挨餓的暗黑世界。後來善心婆婆供應居所,讓祖孫倆得以落腳於竹崎鄉灣橋村,鄧微微才能進入圓崇國小就讀。
鄧微微感謝年邁多病、身無分文的外公能救解她,讓她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期望自己好好讀書學習不讓外公擔心煩惱。暑假期間,年邁的外公因過勞而引發心肌梗塞,鄧微微一直在醫院照顧外公,直到恢復健康。由於外公的經濟狀況不好,擺攤賣寢具維生,假日鄧微微會跟著他做生意,顧客看到小小年紀的她,常會駐足採買,讓她對於能為家庭生計出一點微薄之力而感到高興。
鄧微微是嘉義市家扶中心輔導的對象,也曾獲得家扶中心頒發107年度自強兒童獎。從小受到許多善心人士的幫助而讓鄧微微能安心求學,她更努力向上、樂觀進取,期許自己達成心願,成為「拯救弱勢的社工師」,讓這個世界沒被發現的不被關愛的幼童、弱勢家庭、貧病老人都能期待幸福的到來,幼有所養、老有所終。她感謝慈悲收留祖孫倆的婆婆,食物救濟補助、主動問候生活狀況,使她得到家的溫暖以及社工阿姨關懷幫助她,申請健保卡順利就醫。
鄧微微個性純樸善良,品學兼優、語文科目表現優異,擔任服務幹部認真盡責,常代表學校參賽獲得優勝成績。多才多藝、口條清晰的她,也常主動協助校園報導拍攝,並擔任FB圓崇大小事主播員。
鄧微微同學自幼命運多舛(生父不詳,生母失蹤),因特殊境遇造成弱視與長短腳,儘管面臨諸多困境,但孝順懂事又自立,個性善良且熱心,並立志成為社工師幫助更多人,為社會弱勢者發聲,其樂觀努力之態度,足為全國學子之表率。
從國小一年級開始,陳千育就離開家到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就讀,假日才返家。他回到家中,會幫腰部受傷的媽媽按摩,減輕不適、因為媽媽在餐廳擔任清潔工作早出晚歸,是家中的經濟支柱。
小學二年級時,因為原本使用的人工電子耳嚴重毀壞,母親無力支付龐大費用購買新設備,聽能受到限制,需仰賴手語的表達。陳千育努力學習手語,嘗試表達想法,就在全國聽覺障礙國民的國語文比賽中,獲得手語類第三名成績。
陳千育出生時,和一般的孩子一樣,能聽能說,但是在二歲半時,因治療中毒意外造成聽力損失及右髖關節鈣化,幾年後一場意外,使得大腿骨折,從此跛行,又有眼球震顫及氣喘問題。但是,他沒有因為如此而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認真學習。在附聰,三年級開始學書法,獲得全國聽覺障礙國民的國語文比賽書法類第一名成績。他喜歡摺紙和繪畫,會摺紙送給住校同學們;繪畫上,獲選SOGO百貨、太平洋崇光文教、社褔基金會辦理「天『材』老師到我家──星空計畫」到宅公益活動。體貼母親孝順親人,在校內獲模範生的肯定,在校外獲得第七屆「SO GOOD好小孩少年楷模」的殊榮。難能可貴的是陳千育更懂得感恩,平日會照顧學弟妹,細膩的他,會摺紙送給同儕。他乖巧懂事牢記媽媽老師的提醒,所以當書法老師告訴他「漢字筆賽開講館」發起義寫傳愛春聯活動時,也參與寫春聯、捐贈春聯給新北家扶中心。「老師們說我有創作和藝術的天分,而我自己也真的很喜歡創作,希望能結合藝術,學習木工技術,將來創作出既實用又有美感的木工作品,豐富生活。擁有一技之長,可以讓生活無慮,可以回饋社會,幫助一些需要的人。」
陳千育同學來自經濟困難的家庭,且自幼患有聽力受損、氣喘、右髖關節鈣化及眼球震顫等多重障礙問題,但他不向逆境低頭,苦練才藝,努力學習,展現藝術及多方面才華,獲獎無數頗獲肯定,足為校園學子之優良典範。
面對多難的生命挑戰,視覺朦朧、聽覺無聲、行走不便,獲獎人一一克服肢體傷痛、勇敢迎受生命的挑戰,展現鬥士的奮進精神,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天空,深刻享受生命學習的旅程。
上版日期:108-06-2
{{ $t('FEZ013') }}
{{ $t('FEZ003') }}2019-07-03
{{ $t('FEZ014') }}2019-09-02|
{{ $t('FEZ005')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