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聯絡人:翁嘉聲
聯絡資訊:27256340
【發稿日期:107年10月17日】
臺北市松山區健康路325巷7號
新聞聯絡人:秘書 黃建霖 02-25286618轉105
業務聯絡人:國中部主任 林成嶽 02-25286618轉202
實驗組長 蔡幸珍 02 25286618轉109
【活動日期】:107年10月15日
【活動主題】:知海、親海、愛海—西松高中臺北趣校外教學-悠遊「岬」活動事後新聞稿
【臺北報導】
臺北市立西松高中為完全中學,發展校本特色課程及學生學習地圖,「探索力」是學習力重要檢核指標之一。今年國中部各領域教師,結合地理海岸地形課程、藝文明信片製作、國文旅遊寫作、家政地瓜烹飪課程,搭配行動載具,透過「臺北市107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戶外教育臺北趣學習」,規劃校外體驗學習課程。
10月15日,學生期待已久的課程終於成行。國中部七、八年級共120多位師生,前往到鼻頭角步道、金包里老街、野柳地質公園,進行戶外體驗與學習,透過與環境互動,以實察深化學生知識概念,培養其觀察、探究、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知海」、「親海」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愛海」的實踐力。
同時也請學生按學習手冊規劃,記下所見所聞,親身實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行閱讀手冊裡的內容,再藉由小組的合作,一起尋找學習單所描述的地質景觀,並拍照上傳到雲端的作業區裡,學習成果彙整在雲端亦是本次活動特色之一。
八年級同學分組報告寫道:
漫步在鼻頭角步道,走在此區致高點的稜線上,除考驗平時體育課所訓練出來的體力外,便是欣賞海中的美景,突出的鼻頭角正好是太平洋和東海的交界處,由上往下看到許多經波浪、海流和潮汐等侵蝕所造成的各種地質景觀。沿途也看到了最占優勢的防風植物-林投,老師提到:「林投果可食,只不過尚未成熟。」。
野柳在一千多萬年前在海底沉積,後因地殼隆起而形成。因為是砂岩和頁岩交互沉積,故有著不同強度的抵抗風化、侵蝕的能力,而造就了現今如女王頭、蕈狀岩的地質景觀,也因是海底的沉積地層,所以腳下的地層有著許許多的化石及其生活構造。
西松高中教師團隊,近年來持續發展體驗式課程,透過實作、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更能理解課程、建構素養,與大自然結合的活動課程,更能給同學不同面向的啟發,所以多年來持續推動與海洋、高山、溪流這一系列的戶外體驗課程。
此外,利用「課堂外學習」課程,作為每一階段成果展現與評量,重視學習意義,且以學生為核心的探索統整課程,為課程設計理念,也因此一系列教育實驗方案獲核准通過變更為大學區,凡設籍臺北市的國小應屆畢業生均可就讀,歡迎各位家長參考詢問。
西松高中臺北趣校外教學-悠遊「岬」
107年10月15日(一)行程表
8:00 集合出發:發學習手冊、注意事項宣達
9:30 鼻頭角步道-臺版萬里長城漫步
11:45 金包里老街巡禮
13:30 野柳地質公園-「石」「蜷」「蝕」美大蒐秘
15:30 帶著充實學習的心境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