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跟台灣一樣即將在11月進行大選,候選人也一樣漫天互相攻訐,政見卻不清不楚。美國人怎麼跟孩子談選舉?如何用一張紙,讓孩子了解政黨生態與選舉的意義,秒懂關鍵的國家大事?如何洗刷媒體中負面政治謾罵對孩子的影響?
作者:黃敦晴
8年級、13歲的泰莉,正在訪問她的鄰居、60幾歲西北大學的教授,「現在美國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同一個問題,她也訪問了30多歲的兒童心臟專科醫師史蒂芬妮。兩位受訪者都對美國社會在許多議題上的分裂憂心忡忡,還分別講了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優勢。
這是泰莉的社會科作業。她要訪問家裡的長輩或其他選民,找出一位共和黨支持者、一位民主黨支持者、一位沒有支持特定政黨的投票人,他們各自喜歡與不喜歡哪個政黨的特點、此次要投的候選人以及原因、對美國歷史上政治人物最推崇的人與原因、認為目前美國最棒的事、擔心的問題是什麼,以及對投票率的看法。
每天在電視、網路上看到候選人相互攻訐,有很多事讓13歲的小女孩困惑和不解。但是這個作業讓她對11月的選舉有了全觀的理解,知道候選人在吵的事、選民在意的事、近期的社會變遷,還有選民的角色與選舉的意義。
關於選舉,可以怎麼聊?孩子需要知道什麼?請參考以下美國伊利諾州8年級的社會課作業:
在美國,有8成以上的州政府規定,各級學校要進行這樣的教育。而且不只如同台灣公民課裡介紹政府組織與選舉制度,還要讓孩子了解實際上在發生的時事與意義。
在選舉新聞中,除了候選人的選情,也出現另一個議題:關於選舉,要教下一代什麼?要怎樣讓孩子更關心選舉、讓剛拿到投票權的(滿18歲)高中生願意來出來投票?
為什麼?
包括《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等媒體都提出警告,美國年輕人的投票率太低,尤其是18、19歲的選民,在上次期中選舉的投票率只有兩成,創下歷史新低。塔芙次大學(Tufts University)公民教育與社會參與研究暨信息中心(Center of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的金斯伯格(Kei Kawashima-Ginsber)指出,提早開始進行這樣的教育,讓孩子了解政府以及政策的決策過程,國家的重要議題,比較可能養成關心時事,日後都會去投票的習慣。
的確,口水戰讓年輕人對政治厭惡。非營利組織「青年公民」(Civic Youth)引述美國人口普查後的分析指出,這些沒去投票的年輕人中,超過4成認為自己對選舉、政治沒有興趣,或是認為自己的一票不會有什麼影響。顯然年輕人對於自己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與影響力,都需要再教育。
更糟的是,媒體不斷放送候選人互相攻訐、片段又似是而非的觀念,「青年公民」在一篇報告中提醒,如果學校不能提供正確的觀念,孩子們的選舉學習、公民教育,就會被這些媒體新聞主導,內容與後果可想而知。
在公立、正規教育中,納入正確的選舉觀念與民主教育,能觸及最多人,也能及早創造最好的效果。最明顯的例子是佛羅里達州,從小學開始進行民主教育,結果中學生在全州考試中,對民主、公民的認知與素養分數不斷提高。《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還認為,這也讓佛州的道格拉斯高中(Ma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學生在校園槍擊案件後,懂得運用民主訴求與相關程序,領軍全國推動槍枝管制運動。
但是,選舉、民主要怎麼教?除了國家政府組織與制度,還要教什麼呢?美國有不少非政府機構投入,提供學校、家長分齡的合適教材與學習模組。
例如,非黨派的「青年公民」,旗下有「21世紀公民」(Civics for the 21th Century)系列,教父母怎麼跟孩子談這些時事、參與社區及公共事務;也號召成立「為民主聯盟而教」(Teaching for Democracy Alliance),教老師如何幫助學生了解選舉以及進行資訊充分的決定。
華盛頓州的「選戰教室」(Campaign Classroom)課程,則提供影片等教學模組,並結合媒體政治線的記者,隨著時事演進,在網路上幫助學生了解眼下的選戰情勢與議題、分析,學生和老師還可以事先送出問題,之後也可以練習依照自己對政黨、候選人、政見等了解,進行模擬選舉。
另外還有不少有心人,例如,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成立民主基金(Democracy Fund),日前才宣布得了失智症的美國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歐康納(Sandra Day O'connor),也早就成立iCivics,致力支持推廣民主及公民教育的組織,實際在校園散播相關知識。
各方投入,愈早愈好。畢竟,在民主社會,唯有讓所有的選民關心公眾事務,擁有充足的資訊與知識,才能做出對國家最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