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2019-01-09
文/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
屏東女兒楊佳恬當年以小留學生的身分,來到奧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茲從中學讀起,現在成為第一位來自台灣的奧國暨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在當地超過20年的鋼琴教授及常跑各校與學生的互動經驗,觀察到台灣家長與歐洲家庭觀、教育心態有很大不同。她深以為教育應該是陪孩子找出自己的路。
楊佳恬擔任奧地利外交部移民局文化融合親善大使在各學校與學生互動。(ZUSAMMEN:ÖSTERREICH攝/楊佳恬提供)
台灣的教育環境沒有大家想像的差,外國的教育環境也沒有大家想像的好。(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楊佳恬在鋼琴演奏會上表演。(Peter Purgar攝/楊佳恬提供)
絕大多數的奧地利父母不論再忙,都會想辦法擠出時間與孩子相處、注重親子溝通。
奧地利的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跟著爸媽一起做家事、學習分擔家務壓力,許多十來歲的孩子就會自己煮飯,也有小學年紀的學生會主動招呼客人,陪爸媽倒茶水、端點心。一家人在餐桌上通常會盡情地討論時事和學校課業。
她從中學到的是良好親子關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去經營跟維持。這不僅是父母單方的責任,孩子只對家長埋怨「你們不懂我的想法」是太輕鬆的推卸,身為孩子就是家中的一份子,就有責任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要花時間在家人身上。
親子在溝通時一定會產生許多摩擦,但是彼此的信賴感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家長越了解、信任孩子,就越不容易陷入為孩子過度擔憂的情況。
楊佳恬常被台灣家長問要如何才能把孩子送出國,她都反問「為什麼?」多半家長回說是對台灣的教育環境憂心,或是自己的孩子太活潑難控制,無法適應台灣環境,越早送出國越好。
她認為孩子在哪裡受教育是每個家庭自己的決定,但是真正重要的是不論在哪裡,最需要的就是家庭的正面支持。
老實說,楊佳恬個人並不太贊成將小學生或是國中年紀的孩子送離父母身邊。即使她現在的人生看來順遂成功,但她和自己的家庭都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小留學生從小被夾在不同的文化中,在歸屬及認同上經常迷惘。而從小就離開父母身邊的孩子,為保護自己會建立起很強的自我保護機制,不容易信任別人,也不會讓他人太靠近自己的內心。
家長要先考慮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接受孩子有可能得到這些俗稱的「小留學生症候群」?就算在寄宿學校或家庭有監管人照顧,家長依舊無法在第一線看到孩子在青春期中的摸索跟不安。如果遠距離家長不下大功夫經營親子關係,孩子極有可能越離越遠。
她也接觸過許多偉大的媽媽跟著孩子出國,全心全意只扮演「母親」及「陪讀」的角色,但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賭注,除非家庭向心力很強,否則太多夫妻最後不是同心不同路,就是根本各自走上不歸路。
楊佳恬說台灣的教育環境沒有大家想像的差,外國的教育環境也沒有大家想像的好。通常會把台灣環境說得一文不值的人,到了國外還是會嫌東嫌西。
如果因為某國有某特別專業領域的訓練,或是當地的環境氛圍讓孩子打從心底想要追尋,這樣的出發點是孩子主動地「想看其他世界」跟「我就是想做這個」,而不是順應家長心意的出國,她才認為非常值得鼓起勇氣去嘗試。
楊佳恬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小時候爸媽讓她學鋼琴本只想當個興趣。她13歲時,在台灣的一位奧籍鋼琴老師問她是否想去奧國學鋼琴嗎?爸媽看她的學習意願很高,加上那位鋼琴老師願意在奧國當她的監護人,所以才下決定送她出國,那時候全家人根本都還搞不清楚奧地利在哪裡。她強調爸媽對台灣的教育沒什麼不滿,這個決定純粹是因為女兒想要而支持她。
奧地利教育中給她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競爭不一定是要把別人壓下去,而犯錯更是被允許的,在制度不追求完美的滿分下,也就更能夠適度地減輕老師及學生的壓力。
她在這之中學到了口語表達、許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必修哲學、心理學的邏輯思考、英文只是眾多外語之一、沒有所謂課外書的讀書、良性競爭同時可以有很多第一名、大方說謝謝,勇敢接受別人的讚美。
她還很佩服奧國被納入正規教育的技職學徒訓練。這幾年的奧地利教育部統計,全國完成9年國教後的16歲學子中,升高中的僅22.8%,工商技職學校和學徒制加起來卻有超過70%之多。楊佳恬認為現有許多短期的交換生計畫不失為一種見識他國文化的方式,也能測驗出是否真的適合在國外生活。
{{ $t('FEZ013') }}
{{ $t('FEZ003') }}2019-01-10
{{ $t('FEZ014') }}2019-03-10|
{{ $t('FEZ005')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