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
本篇文章係討論1個難以回答但值得深思的問題:20年後,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從課程中記住什麼?有些人說「希望學生對課程或學科的主題保持興趣。」 或是「希望我的學生會記得對科學及發現的過程感到興奮。」1位歷史學家希望他的學生會記得歷史很重要,希望他們能夠看到現在的過去,能夠在歷史中看到實際用途。答案雖然一時難以說明清楚,但是討論內容廣泛而且有抱負。事實證明,20年後,我們並非要學生記住最初的問題中所描述的那樣。而是,希望以1種基本的方式改變我們的學生,幫助並豐富他們的知識生活,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給他們提供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所需的技能和知識。
這個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教師設計課程的方法,先決定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知識、技能及思維習慣,然後選擇有助於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的材料。作者在與教職員討論之後,從回答中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模式。20年後,他們希望學生保留:
一、對主題的熱情。他們最基本的願望是讓學生看到與教材相遇所帶來的美麗、奇蹟或喜悅。希望大多數的學生在他們自己的科學旅程中都感受到好奇和快樂的火花,盡可能地保持這種好奇和快樂,希望學生永遠不要忘記閱讀偉大文學的樂趣。
二、學科素養的養成。學生在一生中對議題保持批判性與反思的能力。例如,許多教師希望學生對科學,心理學或人類學的流行新聞報導保持1種明智和持懷疑態度的觀點。教授希望學生記住檢查資料來源或檢查最新飲食背後的邏輯或關於人性的革命性新理論。
三、了解該學科在其他領域的重要性。一些教師希望他們的學生能夠繼續使用該學科的工具來思考和談論更廣闊的其他領域和問題。畢竟,科學方法不僅僅適用於科學。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幾乎所有事情都有相關。
四、關注大局觀。這對教師來說,是最難表達的,他們試探性地提出這個問題,並表達了對學生能進行一些本質上能長期轉變的希望。他們將成為民主中更好的公民,更有同情心的人,在他們的工作領域更有道德的實踐者。「我試圖強調技能和品質,這將使學生在一生中都能獲得有思想的公民身份。」一位歷史教授說。
抓住這4個目標中的任何1個,你會發現1個更大的願望:希望我們的課程能幫助學生過上更好的生活。教師希望學生過上好奇、快樂、茁壯成長、成功,成為好人的生活。相信我們的學科和課程有能力為這些目標做出貢獻。當然,在某些方面,這個20年的問題是完全人為的運動。我們無法知道學生將在這段時間保留什麼,而歷史學家凱文·甘農(Kevin Gannon)也提到「沒有什麼能比想像出你的學生離開課堂20年後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更能說明這一點了。
撰稿人/譯稿人:陳怡君摘錄
資料來源:2018年9月30日,James M. Lang (2018, September 30) 。” What Will Students Remember From Your Class in 20 Years?”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18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