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小孩子無憂無慮,有什麼好愁?」陳坤虎表示,父母親常有此誤解,認為孩子求學未進入社會怎會憂鬱,但青少年憂鬱容易被誤判,常以為只是青春期的搞怪、抗壓性低等。陳坤虎說,10歲至18歲成長期的青少年,在社會、認知、情感與生理上皆產生戲劇性變化,容易將當下所在意的事情放大,出現心理適應問題,如憂鬱、行為違常等。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舉辦學術研討,陳坤虎以青少年憂鬱之發展及影響因素演講,他曾以家庭因素、心理資源與生活事件和經驗等面向,連續3年調查國中生心理健康指標,憂鬱及幸福感的可能因素。研究顯示,負向思考、沒有知心朋友、自我空閑不夠等,是憂鬱主因;沒自信、內心否定而造成負向思考更連續3年排名第一;在幸福感方面,得到老師與同儕稱讚、交到好朋友、可以自由看電視上網等,則會增加幸福感。
陳坤虎也提到,另有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好壞,對於大學生是否會因此憂鬱,更是「0相關」。陳坤虎說,可能是因為已是成年人階段,上大學生活空間比國高中時期自由,不被拘束感,讓學業不再是青少年最關注的事。
「家長的行為模式,對孩子是有影響的。」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暨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秀蓉,則以自己的女兒做例子。她酥身為教授又兼了協會等多項職務繁忙下,常常晚歸。有天就讀小一的女兒回家,跟她分享老師問以後要想從事的職業,女兒說想「當老師」,她當下聽了很高興,覺得自己有不錯身教,女兒卻進一步回答想當「國小老師」,追問之下女兒回說:「這樣就會早點下班,可以回家。」她當下才發現原來女兒不快樂,並趕緊補救。她呼籲,小孩成長只有一次,家長應多花時間陪小孩。
{{ $t('FEZ013') }}
{{ $t('FEZ003') }}2018-12-10
{{ $t('FEZ014') }}2019-02-10|
{{ $t('FEZ005')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