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九合一大選將於11月24日登場,除了公職人員選舉外,今年首度把公投的年齡從20歲下修至18歲,預估會有60萬名公投首投族。但家扶基金會今天公布的調查指出,僅有5%的青少年高度關心選舉事務、對辯論公共議題僅有1.7%保持高度開放。
該調查指出,台灣青少年有38%「低度關心選舉事務」、73.2%青少年對「討論公共政策」保持低度開放程度,而家長則有74.8%「中度關心選舉事務」、62.9%家長對辯論公共議題有62.9%為低度開放。家扶基金會認為,這代表青少年對選舉議題相對冷漠,需要全民共同思考改善政策。
調查顯示,青少年有87.6%願意與同儕討論社會議題,青少年看似低度參與選舉,但對社會議題的高度關注反應在與同儕、家長與師長的熱烈討論中。家扶基金會指出,雖然部分青少年仍無法以選票直接對公共政策表達看法,任何在乎民主公平的人都應當確保其觀點能夠透過在管道有效發聲。
桃園高中公民老師王者欣表示,其實孩子低度討論的原因包括許多教師、家長認為「功課還沒弄好再去管其他東西幹嘛」、「政治很黑暗」等,升學主義讓孩子要專注在課業上等原因,而大人釋放給他們的訊息可能是你們還小還不懂,因而不鼓勵他們討論,就算有興趣一直被潑冷水就會漸漸冷感。
自學生、桃園市兒少代表王逸聖認為,其實一開始大家都很喜歡問「為什麼?」,常常對許多議題有很多意見,而對政治開始冷感的原因最常聽到就是「大人也不會聽我們的」、意見不被採納等。他也說,立法院僅把公投年齡下修,但後續的配套包括不要在當天安排活動或學校應鼓勵學生投票。
家長代表、藝人王中平說,小時候受的教育就是「小孩子有耳無嘴」,孩子不用表達意見,但成為家長後很多東西與過去有不同的面向,因此家長應要去思考如何與孩子討論。
家扶基金會呼籲,應強化人權教育,在兒少接觸環境中提供公共事務的訊息與參與機會;校園家庭能提供公民教育知識,老師與家長傾聽並與孩子交流想法;兒少有關注公共議題的權利,鼓勵積極透過多元管道蒐集資訊;面對與自己不同立場對象溝通時,兒少能理性享交流自身想法。
本次調查施測方式邀請「12-24歲青少年」以及「家長或實質照顧者」線上填答,施測時間為9月27日至10月30日,共回收1118分有效問卷。
{{ $t('FEZ013') }}
{{ $t('FEZ003') }}2018-11-14
{{ $t('FEZ014') }}2019-02-14|
{{ $t('FEZ005')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