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2018-09-26 23:53聯合報 記者王惠琳/專題報導
「音樂在他們身上,好像神奇的魔法一般,有些孩子本來是非常閉塞,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可是他在音樂一播出來之後,表現出來的樣貌好像忽然間變了個人,在音樂得到快樂自信。」台中特殊教育學校音樂老師陳蔚綺執教鞭20多年,教出9位總統教育獎得主,更輔導17名學生取得街頭藝人證照。「陪伴---總統教育獎推手 陳蔚綺的愛與教育」一書集結她的教學生涯,希望透過文字讓社會大眾看到身障音樂家的才華。
陳蔚綺曾獲106年師鐸獎、十大傑出女青年、卓越老師、藝術教育貢獻獎等獎項。民國81年,剛從師大音樂系畢業的她原在一般國中任教,但在升學體制下,學生在音樂課堂的反應與她對教學的美好想像有很大落差,「教了兩年之後,心中滿有挫敗與失落感,剛好看到彰化啟智學校在招考特教老師,就萌起換個跑道的念頭。」
沒想到這跑道一換就是20年,特教學生對音樂的反應讓她大吃一驚,「升旗時這些孩子使盡吃奶力氣,扯破喉嚨唱國歌,100個人的聲音比我在國中教的1000人還要大,我覺得他們好可愛。」特教生真情流露、毫不扭捏在音樂中放開自我,讓陳蔚綺決定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但特教生的音樂課,與一般學生是不一樣的,「以智能障礙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特點是學得慢、忘得快,上一周學的到了下周,已經忘記八成,要反覆練習才能精熟。」學生的生理年齡雖是高中生,心智卻還停留在小學生。為此陳蔚綺還自掏腰包到美國進修,學習幼兒音樂教育教材教法的課程,發展出獨特的音樂教室,「在我的教室裡沒有桌椅,我會讓他們沒有時間坐下來,有很多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活動。」
身障生所需要克服的學習困難也各不相同,陳蔚綺舉例,書中提到的總統教育獎得主王冠峻罹患亞伯斯症,因此手、腳有蹼,卻要學習爵士鼓,「他不能像一般人握著鼓棒,是用虎口夾鼓棒,鼓棒一開始很容易就飛走,我們在他的手上纏繞膠帶,增加摩擦力。」
陳蔚綺也利用課餘時間教導盲生鋼琴,她研發一套雙鋼琴教學法,老師先在鋼琴彈出一段樂句,學生在另一台重複彈奏,等到熟練後,師生即可同步彈奏,「同時彈的好處是可以校正很多細節。例如學生聽到我彈的音跟他不一樣,就能立刻停下來,找出彈錯哪個音。我也可以帶著他彈快或慢,聲音大或小,互相影響。」
總統教育獎得主陳彥豪從小學三年級起跟隨陳蔚綺學古典鋼琴,坦言因為視覺障礙,直到現在都不會看譜。所有樂譜都記在腦中,不僅忘得快,跨界結合古典與流行音樂鋼琴創作的他,每次表演創作曲,也會有所差異,但樂觀的他說:「每次表演不同也有好處,能給聽眾帶來不同驚喜。」陳彥豪說,國、高中時的他很愛玩,加上課業壓力大,曾經提不起勁練琴,「但是陳老師從來沒有罵過我,反而常常關心我考得怎樣?有沒有想跟她分享的事?不只是教我鋼琴,也教我人跟人之間如何相處。」這次「陪伴」專書推出100套限量套書,搭配陳彥豪的創作專輯,連包裝都由他親自設計,讓陳蔚綺感到相當自豪。
不只是在學校教導學生音樂,陳蔚綺也輔導特教生取得街頭藝人證照。她透露,當初全是無心插柳,因為一名唐氏症學生的夢想是成為街頭藝人,「以唐氏症的孩子來說,他們動作慢、眼睛不好、做事動力很弱,讓他參加勞力型競爭型的工作職場,是非常不容易的。」學生取得證照之後順利成為街頭藝人,至今已7年,陳蔚綺說,以前這名學生有點懶惰,當上街頭藝人之後,每天都準時出現在表演場所,一場演出得站2、3個小時,從不喊苦,「他覺得自己是很棒的街頭藝人,變得很有使命感,完全跟以前學生時期那種想偷懶的感覺不同,很盡責、專業。我覺得音樂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一生,他也可以很驕傲得覺得是個有用的人,賺錢養活自己。」
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與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台灣身心障礙者音樂關懷協會、有故事股份有限公司所共同協辦的「陪伴專書校園講座」在台北中山女高校園舉行。勇源基金會執行長陳致遠表示,基金會是以教育為宗旨,而愛與慈善都與教育密不可分,「陳老師願意花特別多心血來教這些小朋友音樂,契合我們愛與教育的宗旨,所以我們非常願意來推廣這本好書,我覺得是非常偉大的一件事。」
{{ $t('FEZ013') }}
{{ $t('FEZ003') }}2018-09-27
{{ $t('FEZ014') }}2018-12-27|
{{ $t('FEZ005')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