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
國際教育學者喬胡爾(Rahl Choudaha)博士日前發表文章,除簡介近10多年來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外,並預測未來各國招收國際學生將更為激烈競爭。
他指出自911恐怖襲擊事件後迄今,國際學生的流動已歷經三波浪潮,第一波浪潮的特點是911導致美國對於國際學生收緊簽證規定,因而嘉惠英國及澳洲在內的許多競爭國家擴增了國際學生人數;此外,該浪潮還啟動了地域中心概念,例如杜拜學術城及馬來西亞成立國際分校等相關政策。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第二次浪潮,導致全球高等教育部門遭受嚴重預算刪減,為了尋找收入來源,美國許多機構開始關注國際招生;丹麥和瑞典等國家開始向歐洲經濟區外的學生收取學費;這波浪潮也促使歐洲與亞洲大學開始增加英語授課課程以吸引國際學生。
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則由新政治秩序(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引發的不確定性,出現反移民言論和對國際學生畢業後居留工作的限制,這些新政策正加劇全球競爭。約有1/3的國際學生選擇留學美國或英國,當這些目的地的學生轉向世界其他地區流動,例如德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國家將可從中獲益。
然而,各國國際教育策略和政策穩定性將是當下一個不可預測的事件發生時,是否得以在第四次浪潮中發揮作用以保持國際招生能力的試金石。
喬胡爾博士總結指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候,機構更依賴於國際學生的入學率,因此,高等教育機構必須考慮外在環境的變化,重新確定高等教育的物有所值,以促進持續性的入學增長。
不過,證明物有所值是一大挑戰,學生逐漸意識到學費上漲和政府資金減少的政策環境。根據英國新成立的學生辦公室所委託進行的研究顯示,英國學生不太可能認為他們的投資是物有所值(49%),相比之下,其他歐盟國家的學生有61%肯定,非歐盟國家學生則有66%贊成。研究顯示,與英國國內學生相比,國際學生在學費成本方面的認知品質仍然較高。然而,仍有1/3的國際學生不認為他們所選擇的課程物有所值,因此有可能會向未來的學生推薦其他留學目的地。
喬胡爾博士亦表示大學除要確定其物有所值外,並應調整定位確認將招收的不同國際學生群體,採行不同策略,例如具成本考量者(Bargain-hunters)或僅以留學體驗者(Experience-seekers),以爭取到更多的國際學生。
撰稿人:陳秀娟
資料來源:2018年7月27日,University World News網頁新聞 Recalibrating value for mone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article.php?story=2018072414533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