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資源整合組|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教育史上重要的一步!教育部課審大會昨天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普通高中及國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綱。新課綱捨棄以往要學生背誦大量史料知識、且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其中歷史科略古詳今,重點放在台灣近五百年脈絡,中國史則放入東亞脈絡中討論,世界史將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盼以台灣為主體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馬政府時代違反程序正義,以黑箱方式惡搞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硬置入大中國觀欲洗腦下一代,引發反黑箱課綱行動,抗議者一度攻佔教育部,還發生高中生死諫事件。
民進黨執政後重組研修小組,新版本領綱強調從台灣主體認識歷史,從以往的八學分,縮減為六學分。
昨天課審大會出席委員卅七人,同意卅四票、不同意兩票、無效票一票。據委員轉述,領綱通過時,教育部長葉俊榮一度感動落淚。另外,課審會昨天也通過技高和綜高社會領綱。
葉俊榮表示,雖社會領綱遭外界以去中國化假議題攻擊,但研修小組與課審委員仍十分認真盡責審查,可預見未來世界連結一定比現在更密切,希望新課綱培養下一代面對複雜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具有更宏觀視野,而非侷限於一國家、一民族的單一觀點。
葉俊榮表示,過去課綱是切斷的,台灣史是台灣史,中國史是中國史,新課綱看見台灣與中國、與東亞、與世界的關係,讓學生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能力。
對外界「去中國化」的質疑,他強調,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學生對於中國歷史從單一區域的學習,導向全球互動的系統思考。
如此設計也可讓學生本於歷史事實脈絡,客觀地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探究其與台灣、東亞、世界的連結。讓歷史教育擺脫單一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成為培養新世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科。
社會領域教學強調「做中學」,首創「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教導學生用批判態度去看課程;「誰的歷史?誰寫的歷史?」老師也和學生成為共同體,選定議題實作,如歷史踏查或展演等。
課審大會學生委員蕭竹均表示,未來社會科不會只是背科,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公民素養都會因此獲得培育,未來世代和之前世代將大不同。
{{ $t('FEZ013') }}
{{ $t('FEZ003') }}2018-09-17
{{ $t('FEZ014') }}2018-12-17|
{{ $t('FEZ005')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