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你,有多久沒看過電影了?今春,最揪心最摧淚的電影,非《老大人》莫屬。聽說比”悲傷還悲傷”更賣座,更叫人動容。《老大人》由資深演員小戽斗、喜翔和黃嘉千共同主演,劇情濃烈而厚實,加上硬底子演員的精湛演技,值得一看。
電影《老大人》中所呈現的高齡獨居、老年照護及家人間的情緒勒索,就如緊箍咒般束縛著萬千台灣家庭。是家家都有機會上演的劇本,是你我共同的故事,很容意引起大家的共鳴。
一位不願住進安養院的父親~金茂、一雙中年兒女對父親照護方式的歧異,串起電影的主要敘事線。多年沉痾難解的問題,不斷刺痛著這一家子,其中還觸及臺灣傳統社會父母對兒女期望的不同,所產生的糾葛。父母老了理該由兒子來照顧,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與娘家就不該有交集。兒子怨懟父親事事都找他,而不找妹妹;女兒為父親總將她拒之千里之外,而黯然神傷。這些傳統的束縛,造成了父親與子女、兄妹手足之間的歧異與誤解。說也說不清、化也化不開,一齣臺灣家庭常見的悲劇就這樣上演著。
誠如導演洪伯豪所說,「台灣家庭本身很少溝通,我們都知道彼此愛著對方,但很多事情會糾結在所謂孝道、責任中,像包袱一直扛著,愈背愈累。」本片沒有控訴、更沒有責難,只是在「愛」與「孝順」的高道德標準之下,呈現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與子女間不能說的話,是彼此心中永遠的負擔。
每回見到我高齡的父親,每天總要起早踉踉蹌蹌的出門去買菜,張羅著一家人的吃食,不准兒女們出手協助。就像看到劇中的老人金茂、乃至於全天下高齡的父親們一樣。他們過去已習慣當全家人的保護傘;如今這把傘老了,卻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面對不被同等需要後的人生。原來學習不被需要,或者由照顧者轉為被照顧者,竟是這般艱難!
老人照護的議題是全世界的議題,日本自古便有丟棄老人的傳說。有一部在坎城影展得獎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就是以此為主題。為什麼要丟棄老人呢?在日本古代的農業社會,老人無力生產,只會消耗糧食,遇上收成不好時,為了讓年輕人活下去,老人甚至會自行打斷牙齒,表達沒牙齒吃不下飯,把糧食留給年輕人。雖然子女也會不捨,但若70歲以上的老人仍在家消耗糧食,這是會被全村的人恥笑的。所以,做子女的也只好忍痛為之,揹老人上楢山(姥捨山)等死。日本人認為慢慢餓死比較可憐,冷死來的痛快些。當他們把年老的父母背上山等死時,若遇上下雪,他們反倒稍稍感到一絲安慰;因為等死的父母很快就會凍死,不必忍受慢慢餓死的折磨。聽來,很讓人鼻酸!
花開花落自有時,人生也是一樣,興盛、衰落,註定就是人的一生。歲月走了、人老了,很難再有新的樣貌,任誰也無法逃脫。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會是被子女遺棄的第一代。也許,等我們老了,我們不會有像金茂一樣讓子女左右為難的福氣,但我們還是會變老,我們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老來」。看來,我們要及早為自己儲備老來三寶:老本(足夠的養老金)、老伴(老來做伴的朋友們)以及老康健(健康能自主的身體),才能有得以善終的機會吧!
大家得空進戲院看一場電影吧,《老大人》絕對是慢慢變老的我們的首選,讓我們能及早與「老來」相遇,心裡也好有個底。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hedadssu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