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明義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7/02/07
2012年的奧斯卡短篇動畫得獎作品《神奇飛書》( The Fantastic Flying Books of Mr Morris Lessmore)是一部由電子書改編的動畫,其中有這麼一個美麗的畫面:在書屋前排著隊的人們,一位接著一位,從主角Morris的手中接過書後,全身的色彩由原先的灰白,瞬間變成彩色,神態表情也轉為明亮而快樂。
此情此景,不禁讓喜愛閱讀的人思考,是什麼樣的一本書讓人有這樣的改變?那應該會是本 「改變生命」的書吧?又,什麼樣的書,能讓我們生命產生重大的、美好的轉折?有沒有可能不只一本,甚至那可能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呢?而我們如何才能有幸「遇到」這本書呢?
在心中的種種疑問,或許可以讓郝明義先生的著作《尋找那本神奇的書》來為我們指出方向。本書的副標--與六位中學生談閱讀,以及少年人的新世界,說明了這是本關於閱讀,且是適合中學生的文本。但其實,這也是本讓所有的愛書人讀來深有共鳴、感觸,更有所啟發的作品。
本書可說是承繼著作者十多年前談閱讀的經典好書《越讀者》而來,《越讀者》著重的概念是「越界」,強調在資訊發達的社會背景中,閱讀內容及方式應多元和並容,《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聚焦少年讀者,比較強調方法論和觀念的解析。
全書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為什麼網路時代還要讀書」。提及紙本閱讀的定位,在現今的生活形態下,閱讀可以有多種形式,甚至也有些學習和工作情境是「不需要讀書」的,如口述演講、影像畫面的表達,或是團隊合作互相學習的模式,「閱讀紙本書」,似乎變成可有可無的一件事。但作者將閱讀比喻為黑夜,在書以外的閱讀類於「白天」,是多工的,動態的,但在白天之外,我們需要黑夜,去沉澱、獨處、凝煉出自我,就如電燈發明後,我們雖然能讓所及之處長保光明,但還是需要黑夜來休整生息,「一個會使用、享受夜晚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完整的人。」;「一個會使用、享受紙本書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完整的人。」從閱讀中培養出理解、想像、集中、傾聽與整理的能力,我們才能自在運用於「白天」式的閱讀。
第二部「從頭培養閱讀的胃口」。探討台灣目前的升學制度對閱讀習慣的影響,本應該自由廣泛閱讀的中學時代,變得只剩下考試用書,以至於「破壞了閱讀的胃口」,一旦除去了考試,便再也不想讀書。承此概念,將書的類型比喻為食物的話,「教科書」其實根本不能算是主食,因為教科書在短少的冊數中,高密度的將各種資訊和多種類知識統整濃縮其中,比較像是人工提煉出的「維生素」。而要重建閱讀的胃口,則需要有意識的將閱讀類型分類,可分為:「生存需求的閱讀」、「思想需求的閱讀」、「工具需求的閱讀」、「休閒需求的閱讀」。根據每個人各自的生活形態,分出的四種閱讀書籍內容會有所不同,但重點在於「要有分類」以及「均衡閱讀」,就像飲食一樣。
第三部「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讀到一本神奇的書,可以說是「讓自己的人生在拿起那本書和放下那本書之間,產生根本的改變」,其中有機緣巧合的因素,也有讀者自己可以努力練習的部分,本書分享許多因為讀到一本好書而提升人生境界的實例,同時也說明如何自行訂立閱讀主題,縮小範圍主動「覓食」,讓遇見那本書的機會增加。「如果我們真心相信閱讀會發生那些奇妙的事,那本神奇的書,就會在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刻和地方,主動出現在我們眼前」。
最後讓我引用另一本談論閱讀觀念的繪本──《如果我是一本書》當中的句子:「如果我是一本書,我想聽到的話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 』」。
願我們都能找到那本神奇的書。